查看原文
其他

党委宣传部 2018-06-02


如果一座校园的岁月

可以用人的年龄来衡量

那么九十岁应该算得上是一位老者

如果用建筑的年龄来计算

那么九十年也正是一个

朝气蓬勃的时期

幸运的是师大拥有了

一个老者的风度和胸怀

也兼备了一位青年应有的激情和活力



九十年一晃而过,就像水流过总会有水痕一样,师大也留下了数不清的回忆和珍宝。这些珍宝诉说着回不去的繁华,用存在搏击着时间的无情。它们被聚集在同一个时间收容所里,这个地方叫做校史馆。


大浪淘尽,金沙铺岸,属于它的悠长历史,是一首深沉的史诗,余音绕梁。



走进校门,师大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映入眼帘,以崇敬的心情仰望其上,校史馆即处于图书馆大楼的第八层,供人瞻仰回思。



资料缺失


听档案馆的王老师介绍,校史馆是在2002年即师大八十年校庆时开始建立的。看似简单的一座校史馆,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档案馆的相关老师们却为此进行了大约半年的资料收集和筛选筹备。



由于我校起源相对比较早,中间经历了中州大学、平原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直到现在的河南师范大学这五个时期,学校地址几经搬迁,几乎所有的校史资料都是分散在各地的,所以单单收集工作这一项就非常麻烦。


从建校至今,已经有九十多年了,可想而知,历年累计下来的校史资料是非常多的,征集起来是相当有难度的。



那些所谓的文件资料,在今天看来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但是当时大部分的人还是不能特别认识到保留它们的重要性的,更不用提系统的整理了。


再就是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变迁,校友们大多已从当年的翩翩少年或者年轻姑娘成为了沧桑的老者,拘于当时的多种条件限制,早些年的东西能保存到现在的实在很有限。


即使我校自身本来保存有的校史资料,在历年交接工作的时候也有部分遗漏,丢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了。因此,这为我校的资料征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收集资料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得知我校决定建立校史馆的消息,海内外的校友们都进行了积极响应,他们通过各地的校友会来联系校友,大家一起想办法,收集到了一定数量的校史资料。


我校不仅面向海内外各个单位等发布了收集校史资料的公告,还有专门的工作小组到河南省档案馆、新乡市档案馆和河南大学档案馆、北京电视制片厂等地方采集信息。只要是跟我们学校有一点联系的,工作人员就会努力去找一找,尽量不留下遗憾。



就拿较近几年来说,有的专业因为当时的师资力量很薄弱,就把我们的学生转到了湖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为了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学校就派专人到这两个学校进行了考察,将原本专业的学生信息即与我校相关的部分收集了回来。


同时,因为我校在建校初期的阶段和现在的河南大学本来是一体的,后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才各自分开办学,所以和我校有关的很多东西在现今的河南大学就有保存,我校分派工作小组到河南大学档案馆查找信息,也收集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



史料筛选


基本的资料收集到手后,表面上看上去是松了一口气,可也不能算作一劳永逸。


负责校史馆建设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校史书进行仔细的研读,对我校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和时间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然后才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具体归类。



已经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我校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它们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确认取证,以保证校史的真实有效。实在不能得到确认的,就暂时储存为备用信息。




当时参与到第一期校史馆建设工作的党委办公室主任张永胜老师感慨地说:“虽然确认后的资料数量还比较可观,但并不是每一张照片,每一份纪念品都能摆在校史馆中的。因为资料一经展出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又鉴于场地空间等问题,我们选择把最具有代表性和突出性的东西挑选出来进行展览。校长办公室和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对于所有的校史文件都进行了慎重挑选。



描画旧照


此外,在资料缺失的情况下,又必须还原某些重要历史纪念性片段的原貌,校史馆也会选择其他途径来解决。


像馆中陈列的一张原来新五五四教室的照片,就是我校一位美术老师所画。因为从老一届的老师和学生那里找不到保存的真实照片,学校无奈之下就挑了位老师,依照校友们的记忆,并经过很多老师的指点建议,最终完成了仿照。


在师大历史上,新五五四精神代表了师大在一定时期的学风,也彰显了那一时代的学生勤奋刻苦的优良面貌。它是师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所以即使找不到原本的留照,我们也要把它的模样描画下来。



情感寄托


如今的校史馆,俨然已经成为了师大的重要景观之一。它不仅是外界领导来参观我校必到的地方,也成为我校已毕业的学生怀念校园生活的好去处。



很多老一届的学生,都会把参观校史馆作为同学聚会的重要一环,甚至到法定节假日都会有很多校友来回校留念。


倘若世上还有一种情感不会被人们频繁地提起,却紧紧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那就是母校情了。大学生活对于每个拥有过它的人来说都是一份美好的回忆,而校史馆就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找寻记忆的契机。




据校史馆管理人员介绍,七十年代的一些学生为了追寻往年的踪迹,会专门从国外集合回来探望母校,到校史馆怀念已逝的岁月。还有一位马来西亚的九十多岁老人,把参观师大校史馆作为了回国的重要一程。




虽然经年已久,物是人非,但校史馆作为一种精神载体,仍然给了这位年迈的老人无限的温暖和感动。他在这里似乎找到了青春、回首了过往,甚至获得了心灵的归属。数十年里,校史馆,就那么不悲不喜,静静地注目着每一个伴随过师大的学子。


  

在校史馆门口的书桌上,放有一本题名簿,翻开浏览,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校友们的牵挂和祝福。


即使已经离开,但来过便已是永恒。每一个师大学子的存在构成了师大的厚重历史,而校史馆的存在又带给了一届届学生不可取代的过往。





用存在把往昔和今朝联系起来,用图片和文字诉说着种种细微末节,这就是校史馆。


时光正好,师大正稳步前进,而校史馆则紧随脚步进行追踪报道。也许这就是校史馆的意义,没有太多的宏伟大业,却甘心为师大做一个记述者,为来来往往的学子建设一个精神的家园,这样,便是最好的了……


文章发表于《河南师大报》

第742期(2015年1月15日)



往期热文↘


- 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

- hnsfdx1923 -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文字 | 刘雪可  杨  柳

 编辑 | 杨冰倩  刘瑞玲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